本網訊(蔣潔 曾雷)深埋地下的箱涵,是城市排水防澇的“隱形脈絡”,卻常年被泥沙淤積、暗管偷排等問題困擾。地形復雜、信號屏蔽、作業空間狹窄…… 傳統設備“望涵興嘆”,讓箱涵整治成為治水路上的 “硬骨頭”。如今,這一難題有了新解法!由重慶創新中心自主研發的箱涵機器人——“地下坦克”重磅亮相,歷經長江大保護項目多輪實戰測試,成功攻克復雜環境下的檢測痛點,為城市水環境治理注入科技新動能。

“地下坦克”本體——箱涵機器人
地下 “迷宮” 難倒傳統設備?這些痛點被精準擊破
箱涵多由開放式河道加蓋而成,封閉的結構、有限的作業通道,讓檢測工作難上加難:傳統機器人受電纜長度限制,有效探測距離僅一兩百米,面對數公里長的箱涵 “力不從心”;內部環境惡劣,淤泥沉積、垃圾遍布、坡度陡峭、水流湍急,設備易傾翻、信號易中斷;隱蔽污染源難鎖定,給精準治理帶來極大挑戰。
今年以來,“地下坦克”箱涵機器人橫空出世,從上游到九江, 從“初出茅廬”到“一路開掛”,正針對性破解這些難題!

箱涵機器人作業示意圖
實戰試煉:從上游到九江,“地下坦克” 一路開掛
上游初體驗:牛刀小試顯身手:
今年上半年,“地下坦克” 率先在重慶巴南、江津等地開展實地測試,表現亮眼:在重慶巴南,機器人在 0.52 米水深處穩定行進,突破常規設備水深上限,憑借全地形履帶連續穿行 500 米,精準識別內壁裂縫;在江津李市小溪流域,360° 高清云臺 + 多攝像頭協同,成功鎖定隱蔽污染源,為精準治理提供 “靶向坐標”。
九江終驗收:硬核實力通過 “大考”
2025 年10 月26日,箱涵機器人課題驗收在九江順利舉行。隨著 “地下坦克” 緩緩駛入箱涵,實時畫面清晰傳回:越障能力達 30 厘米,陡峭坡段、小型跌坎輕松跨越;單次探測距離500 米,500米外信號依舊穩定;水下作業深度 50厘米,成像清晰、行進平穩。
隨著各項測試數據出爐,專家組現場綜合評估后給出肯定結論——“地下坦克” 各項指標全部達標,不僅實用性拉滿,更具備成熟工程應用價值,成功通過驗收。

靈活沉穩的“坦克”
技術賦能:為長江大保護插上 “科技翅膀”
“地下坦克” 順利通過驗收,這不僅是一次設備測試的成功,更標志著箱涵檢測技術實現階段性突破!未來,它將化身為長江大保護的“地下偵察兵”:精準鎖定污水偷排、箱涵滲漏等隱蔽問題,讓污染無處遁形;為污染溯源、精準治理提供可靠數據支撐,提升治理效率;優化項目建設與運行成本,創造顯著社會經濟效益。

高清的內窺效果
重慶創新中心也將持續推進技術迭代與場景適配,讓“地下坦克”在更多長江大保護項目中發光發熱,以科技創新守護水清岸綠。
?
?
?
?
?